去年年底,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,批准《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》(以下简称《标准》)为国家标准,自2018年2月1日起实施。这标志着装配式建筑将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推广阶段,步入高速发展时代。从行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来看,我国建筑业又向产业现代化目标迈进了一大步。
装配式建筑呈现蓬勃发展态势
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,起步于2016年。
2016年2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,要“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,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%。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。”3月,装配式建筑首次出现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明确要求“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,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”。9月,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。随即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及八项任务。11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全国装配式建筑现场会,提出“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,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”,并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抓好的七项工作。
2017年,装配式建筑迎来持续聚焦、大力推广的关键一年。
2017年2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再次重申“推动建造方式创新,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。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%”。3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《“十三五”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》,明确了“十三五”期间的“工作目标、重点任务、保障措施”,为未来一段时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随后,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密集出台。11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,分布在我国东、中、西部,装配式建筑发展出现地域性特点;公布了195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,涉及27个省(区、市)和部分央企,产业类型涵盖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装备制造、运行维护和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。
去年年底,《标准》上升为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,预示着装配式建筑将迎来新的发展浪潮。
《标准》奠定进一步发展基础
《标准》明确了“装配率”概念。装配率是指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、围护墙和内隔墙、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,可以综合反映建筑的装配化程度。此前,预制率、装配率、预制装配率、预制化率、标准层混凝土的预制率和结构构件的预制率等多种名称都在使用,明确装配率的概念,对今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大有裨益。
《标准》强调了“全装修”概念。全装修是指建筑的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完成,达到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性能的基本要求。《标准》要求装配式建筑的建成品必须具备使用功能,不能毛坯交房。也就是说,是否采用全装修,成了建筑是否为装配式建筑的一项关键标准。
《标准》拓展了装配率计算指标的范围,包括主体结构、围护墙和内隔墙、装修和设备管线。例如,《标准》既包含承重结构构件和非承重构件,又包含装修与设备管线,衡量竖向或水平构件的预制水平时,将用于连接作用的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并计入了预制构件体积范畴。
《标准》以控制性指标明确了最低准入门槛,制定了“认定评价”与“等级评价”标准。衡量一幢建筑能否算装配式建筑,最低标准是:主体结构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20分、围护墙和内隔墙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10分、采用全装修、装配率不低于50%,这几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。装配式建筑评价等级划分为A级、AA级、AAA级。装配率为60%~75%时,评价为A级装配式建筑;装配率为76%~90%时,评价为AA级装配式建筑;装配率为91%及以上时,评价为AAA级装配式建筑。
在征求意见时,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便表示,《标准》在项目成为装配式建筑与具有评价等级之间留有一定空间,为地方政府制定奖励政策提供了弹性范围;其植根于构件层面,通过评价构件的总体预制水平,得到分项分值,形成相应的预制率数值,并不拘泥于结构形式,这为企业针对现实条件灵活变通提供了便利;其以装配式建筑最终产品为标的,弱化过程中的实施手段,重在最终产品的装配化程度考量,充分考虑到了当前各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较大差异性。从《标准》的总体规定来看,国家在鼓励各地区、企业因地制宜,采用自主研发、成熟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装配式建筑,行业企业应当一如既往地加大对技术体系和产品系统的开发投入,在发展质量上作好文章。
持续健康发展任重道远
从装配式建筑进入人们视野到形成如火如荼的大发展态势,仅用了几年时间。作为一项“国策”,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战略中的重要一环,也是建筑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。
党的十九大在绿色生态发展、提高发展质量、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在改革新时代,积极稳妥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、提高建造质量、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,将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7年前10月,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.27亿平方米,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.14亿平方米,同比增长11.4%,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.9%。未来几年,我们无疑将看到更令人赞叹的亮丽数据。
但是,也有人表示担忧。发展装配式建筑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相较于传统现浇结构体系,装配式建筑带来了包括结构体系、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在内的一系列变化,它要求企业开发、设计、生产和装修等整个产业链条必须都是完整的,这对于目前很多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经济发展水平、自然环境差异较大,建筑形式、建造要求差异很大,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标准并不存在。而这,或许也正是《标准》重视结果、弱化过程的原因所在。
因此,专家建议,各个地区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时,必须坚持“国际化视野”与“本土化发展”相结合,尊重科学、尊重市场,使其与经济、社会、环境发展相协调。而未来装配式建筑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,不仅仅取决于标准的完善、技术的进步、管理的创新,更取决于整个建筑行业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理解装配式建筑、取决于全社会对装配式建筑有着怎样的标准和品质要求。(宋健 中国建设报)